急性白血病健康宣教
【疾病相关知识】
1.急性白血病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,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(白血病细胞)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、脾、淋巴结等各种脏器,抑制正常造血,主要表现为贫血、出血、感染和浸润等征象。
2.诱发因素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和许多因素有关,其中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,此外尚有遗传、放射、化学毒物或药物等综合因素。
3.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变化
(1)贫血 常为首发表现,呈进行性,半数患者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。
(2)发热 半数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,可有低热,也可高热伴畏寒、出汗等,主要由感染引起,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(3)出血 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%,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,以皮肤淤点、淤斑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月经过多为多见,最严重的为颅内出血。
(4)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 ①淋巴结和肝、脾大。②骨和关节骨痛、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多见。③眼部: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累及眼眶骨膜可引起眼球突出、复视、失明。④口腔和皮肤:表现为牙龈增生、肿胀,局部皮肤隆起、变硬呈紫蓝色结节。⑤睾丸单侧或双侧无痛性肿大。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:轻者表现为头痛、头晕,重者有呕吐、颈项强直,甚至抽搐、昏迷。
此外,心、肺、肾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系统均可受累。
4.急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有以下特点:
(1)能找到原发病,在原发病去除后,血象即恢复正常。
(2)一般不同时出现贫血及出血症状。
(3)中性粒细胞常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等。
(4)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活性显著增加。
(5)一般无胸骨压痛。
5.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措施
(1)一旦发现局部有外渗,应立即停止输注,在静脉给药部位尽量抽吸,以尽可能清除残留针头及液管内的药液,吸取皮下水疱液,除去残存液体。
(2)抬高患肢,局部用冷敷,一般持续24小时左右。
(3)拔去注射针头后,及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在漏药部位做皮下注射,以稀释药物,亦可用0.25%-0.5%普鲁卡因局部环形封闭,同时要在局部做冷敷。
(4)局部可选用喜疗妥软膏外敷,亦可采用如意金黄散等药外敷。
【检查指导】
1.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增多,疾病晚期增多更显著。
注意事项:
(1)用抗凝管采血到2m1,上下颠倒3~5次,混匀,防止血液有小的凝块。
(2)如兼测生化、免疫、凝血系列时应用第一管血检测血象。
(3)尽可能不使用静脉留置针采血。
(4)采血不顺时禁止反复挤压采血,可破坏血细胞,混进组织液,影响检测结果。
(5)采血后立即送检。
2.骨髓象 骨髓象多数呈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,分类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大量增生,可占有核细胞的30%以上,正常幼红细胞及巨核系统均显著减少。
骨髓穿刺术注意事项:
根据穿刺部位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,若于胸骨、髂前上棘做穿刺点者取仰卧位,若于髂后上棘穿刺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,拔针后局部按压3-5分钟,术后当天不要沐浴,保持局部干燥,避免感染。
【药疗指导】
化疗药物
(1)作用。主要作用为抑制DNA合成;抑制蛋白质合成;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;改变机体激素平衡。
(2)副作用。①骨髓毒性:最常见的为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。②胃肠毒性:胃炎、胃肠溃疡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便血等。③毛囊毒性:脱发。④肾及膀胱毒性:血肌酐、尿素氮升高;急性出血性膀胱炎。⑤心、肝、肺毒性。⑥神经毒性及耳毒性。⑦免疫抑制。⑧致突变、致畸、致癌。
(3)常用制剂。①抗代谢药:阿糖胞苷、甲氨蝶呤、氟尿嘧啶、基尿。②植物碱类:长春新碱、高三尖杉酯碱等。③烷化剂:环磷酰胺、白消安、氮芥。④抗生素类:柔红霉素、阿霉素、丝裂霉素。⑤激素类: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。
【饮食指导】
1.给予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易消化、清淡柔软饮食,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。
2.牙龈出血、口腔溃疡者避免进食冷、硬、烫及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鱼肉去刺。水果洗净削皮后食用。
3.化疗期间保证饮食清洁卫生,少食多餐,以减少胃肠道感染机会,减轻胃肠道反应;鼓励多饮水,以促进毒物排出,每日饮水量2000-3000ml。
4.增加富含铁质和具有增高免疫力的食物,如动物血、乌龟、海参、羊奶、猴头菇等。
【出院指导】
1.保持乐观心态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向家属阐明家庭给予病人精神、物质环境的重要性,使病人在舒适的环境中保持乐观情绪。
2.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睡眠;合理饮食,保持大便通畅。
3.保持居室清洁卫生,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湿度50%~70%。
4:注意个人卫生,保持口腔、皮肤、会阴及肛门的清洁,定期洗澡更衣,早晚用软毛刷刷牙,不用牙签剔牙。
5.预防各种感染,特别是风寒和上感;自我观察出血征象,如;大小便颜色、头痛呕吐、女病人月经过多等及时就诊。
6.遵医嘱用药,定期复诊。